学段贯通,为拔尖创新人才铺就个性“进阶路”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11日浏览次数:28次

什么是学段贯通培养?贯通,不是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思维方法在不同学科语境下的持续运用、深化与融合。日前在京召开的人工智能赋能科学教育:课堂实践与区域生态构建研讨会上,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提出的四维一体科学思维培养模型成为亮点。教研团队梳理出科学思维观察描述解释推理建模论证的进阶规律,认为据此可实现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培养目标衔接有序。

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进一步整合教学资源、打通学段壁垒、优化成才路径,正成为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共识。如何在培养模式上优化协同,在教学内容上整合互通,在评价激励上打通堵点?就此展开采访。

一体化设计,改变几张皮”“各管各困境

最近,南京一中明发滨江分校初二(9)班学生沈柏成成了校园红人”——在南京工业大学教师、高中导师和学校项目组老师联合指导下,他利用物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成功开发出一套多功能智能配送车模型。

“‘人心齐,泰山移。在团队通力合作下,小车拼装与程序编写等一个个难题迎刃而解。所谓智运,不是算法和钢铁的冷冰冰的胜利,而是以理性铺路、以温情导航,师生共同完成的一场壮阔航行。沈柏成感慨。

今年8月中下旬,南京一中明发滨江分校举办了少年工程院第三期夏令营,同学们在聆听院士讲座、参访高校实验室、分组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感受高中、大学知识贯通融合,接触工程师思维,实现从做题家破题者的嬗变。

夏令营、基地班、实验室共享、课程群共建……近年来,中小学贯通培养的样态越发丰富。厦门双十中学党委书记欧阳玲表示:向上贯通,我们同高校共建基地班、实验班,如丘成桐少年班,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校共建的基地班,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共建的小卫星班,与同济大学合作建立的人工智能实验室等;向下贯通,我们同二三十所小学、初中校探索早期培养与选拔,构建了兼容国家课程、衔接课程、生涯课程、国际课程、特色课程的一体贯通课程群。

不仅是中小学,高等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也卓有成效。

刚接触先修课程时感觉有些吃力,但读研后,先修课程的好处就显现出来:不仅可以减轻修课压力,腾出更多时间精力来攻坚课题,而且不少内容与项目结合紧密,很快就能适应课题组的任务。吴俊昱是清华大学土木系2024级博士生,本科四年级时就选修了混凝土组合结构”“钢混凝土原理两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课程。

本科学生获得本校推免读研资格后,提前修读部分研究生课程,读研后直接认定学分,已成为一些高校的新尝试。不仅如此,不少高校针对拔尖创新人才推出本研贯通培养计划,经过一体化设计,让本科、硕博阶段的学习不再是两张皮

经过长期调研发现,一些潜质突出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或高考完就自学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C++语言等,若仍经历传统本硕博10余年的学习周期,往往毕业要到28岁至30岁,真正在行业发挥所学优势还需要一段时间,这样很容易错过30岁左右的创新黄金期。北京理工大学徐特立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常务副院长王军政表示,为适应人才发展新特点、国家急需重点领域超常规培养人才要求,今年,徐特立学院推出卓越班,构建了“3+4X优学制培养体系。

新方案中,学生头两年完成本科数理及学科专业基础课学习,大二开始就配备学术导师,第三年学习专业核心课,并以一个多学期的综合项目设计代替毕业设计,同时进入导师课题组进行锻炼,第47年为博士培养阶段,学生可以选择本校读博或赴香港大学攻读硕博。王军政介绍。

一些文科院校也开展了类似探索。今年5月,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正式开班,第一批15名拔尖基地班学生在导师团队的指导下进行学业进阶学习。

基地着力探索本硕博‘3+1+X’长周期培养模式。以柔性培养方案制定为牵引,探索实施通识性经济学基础+领域共性基础+个性化模块进阶’‘项目引导科研探索+毕业选题定专业的培养模式。天津财经大学教务处处长刘红梅介绍,本科阶段前三年对学生进行经济学科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第四年依据学生发展规划,开展本硕贯通培养或本博贯通培养的衔接课程教育。

明机制强保障,构建全周期人才培养良性系统

衔接与贯通,不等于提前学。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创新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吕文清分析,所谓提前学、超前学,主要是知识抢跑,脱离了认知规律、科学原则和系统思维,不仅会打乱学段重点和进阶设置,还可能由于认知与思维不协调,导致学生大脑保护性失能

如何遵循教育成长规律开展培养,保证培养质量不缩水?课程建设、机制保障、教师提升均需新思路。

在这门贯通课上,孤立的知识碎片被AI可视化工具和动态知识图谱串联成完整拼图,让我们不知不觉就从看热闹的旁观者,成长为能独立拆解复杂燃烧现象的解题人这是学生修读北京理工大学本研贯通智慧课程燃烧与热爆炸理论:从基础到前沿后的感言。

据悉,该课程整合本科阶段燃烧学基础与研究生阶段热爆炸理论”“燃烧与爆炸基础的核心内容,搭建系统化教学框架,帮助学生打通从基础燃烧理论到高级热爆炸分析的知识脉络,形成完整连贯的能力链条;采用基础进阶前沿分层递进式教学设计,依托AI动态知识图谱呈现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联,进一步强化了知识体系的连贯性与递进性。

王军政介绍,为卓越班定制的新培养方案,须经过院士团队和各专业教授及学院论证、校外专家评审、上报学位评定委员会等环节,才能最终定型。一是压减学分,优化本科生课程内容、削减本研重复课程内容,以项目制综合实践代替各自为政的数门专业课;二是打造本研贯通课程,按照学科领域、前置基础等因素建设本研贯通课程群,优秀学生本科阶段可提前选修;三是建设双向选择的柔性分流机制,对优秀学生实施高效培养。

学校为基地班每名学生配备跨学科的校内外导师团队,开展学术指导和科研训练,探索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跨学科、跨学院培养模式,还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探索建设虚拟书院,通过搭建融启智润心、学科交叉、个性拓展于一体的浸润式育人平台,助力学生个性化成长。刘红梅介绍,对拔尖基地班学生,实施灵活的课程替代、免修、缓修、学分认定等制度作为保障。

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明机制强保障,运用知识图谱、AI等工具赋能,打通培养环节各学段、各阶段,按照人才培养的要素、特质,提早规划各学段的重点与分工,形成全周期人才培养的良性系统。吕文清总结。

优化顶层设计,打通衔接堵点

多位专家认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前置条件是探究欲、想象力、专注度,核心要件是思维和方法,之后才是知识基础。

反观今天大多数学校的做法,在知识和技能培养方面用力多,而对探究欲的保护、想象力的激发和专注度的导引普遍欠缺;对思维和方法有关注,但是偏弱;教学层面对体系结构的关注较少;对‘70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多、用力猛、浪费大,但对‘90以上的高阶思维、高阶能力、深层知识关注少、办法缺、提升慢。吕文清认为。

从贯通培养全局看,这些短板该如何补齐?

顶层设计层面,要对理念、目标、要素等进行系统设置;操作实施层面,应制订贯通衔接的人才培养指导纲要;社会支持方面,要给人才培养提供真实场景、真实项目、真实经历的便利条件。吕文清建议,要根据理念、目标、要素设置各学段、各学科、各环节的能力及指标要求,并设计可理解、可测量、可操作的细则。

目前,不同学段间多停留在可操作性强、见效快的形式化合作层面,缺乏系统性的合作探究与整合设计,衔接性较弱,存在课程重复、断层开设问题,对不同挑战度的内容缺乏衔接过渡的引导。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景安磊建议,应完善深层次合作互动、冲突协调机制,组织一线工作者、研究者对拔尖创新人才心理发展、学习行为、课程教材设计、培养体系构建进行系统研究,形成兼顾普遍性基础需求、特殊性自主需求的教材参考体系、各学段培养内容大纲;可授权一些试点学校在一定范围内开展自主选拔、长学制贯通培养。

下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先手棋,持续推进贯通衔接,需要整体设计、打通关节、立足优势。王军政表示,对高校而言,一要完善领导机制,改变各管一摊的老路子,避免本科生院只管本科,研究生院只管研究生;二要在专业建设上一手抓,如推行学科专业责任教授和本科专业责任教授一体化制度,实现本研专业建设一套人马;三是完善教务管理,从本研培养方案设计到教务运行管理一套系统;四要瞄准学校优势专业或方向,分步推进,不断优化,不能因此降低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水岸庄园351号楼1至5层101室4层 电话:010-80698310 邮箱:kjzhyjy@163.com

Copyright © 2020 www.kjzh.org.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科教智慧教育科技研究院
备案编号:京ICP备2021019036号-1 您是第 825732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