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只有一个学生,也要办下去”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9日浏览次数:14次

人物小传

  华介友,1935年生,江苏无锡人。1954年毕业于无锡师范学校,筹建起无锡首个少年宫,将快乐教育和个性化发展贯穿始终;他在东林小学当思想品德课老师期间,尝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故事融入课程中,深受学生喜爱。2003年,他开办琅琅读书在东林经典诵读班,22年来,在数万名孩子心中种下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周末清晨,琅琅读书声从有着900多年历史的江苏无锡东林书院深处传来。循声穿过亭台与古树,来到一进厅堂,小桌小椅整齐排开,一群孩童正手捧书本,用稚气的声音诵读着《论语》。

  站在前面领读的是今年90岁的退休教师华介友。他一头银发,清癯瘦削,却精神饱满。1954年,他毕业于无锡师范学校,由此开启了教书育人的生涯;2003年,68岁的他创办了琅琅读书在东林诵读班,22年来,在数万名孩子心中种下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

  立下志愿,要一辈子从事教育工作

  我以前就是华老师的学生,现在我把孩子也送来了。学生家长夏海艳说,孩子每周盼着来上课,也因此爱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这个诵读班为何这么有吸引力?

  今天我们诵读的是《论语·先进》的一段。华介友让孩子们打开课本,一句句领读: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些孩子,大的十二三岁,小的不过四五岁,有的孩子无法理解古文的意思,华介友就把这些内容转化成故事讲给大家听。

  什么是理想的生活呢?孔子的学生曾点用这样一段话描述了春游的场景,孔子听了很是赞同……”孩子们仿佛身临其境。

  上完书法课,看到窗外秋色正好,华介友便领着孩子们来到一处临水的亭子,吟诵《诗经·关雎》。转眼,放学时间到了,有的孩子不愿离去。华介友笑着提议:咱们就像书中那样吟诵着回家吧。这一刻,经典不是遥远的文字,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

  为何在68岁开办诵读班?我家里穷,受益于国家的好政策,上学时去了免费的师范学校,我就立下志愿,要一辈子从事教育工作。华介友说,上世纪90年代末,他曾看到巴金、冰心等老一辈文化学者呼吁,不要让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断,应该赶快建设幼儿古典学校。这与他的想法一致,他专程到北京等地寻找专家求教,准备在无锡开办诵读班。

  有一个下雨天,华介友路过东林书院,里面静悄悄的,他想,诵读班办在这里不是很好吗?他找到书院负责人,诚恳地说:东林书院曾是读书人汇聚的地方。如今,这里少了读书声甚是遗憾。这份诚意打动了对方,很快,诵读班就在东林书院办了起来。

  场地有了,怎样招收学生呢?华介友到全市各个幼儿园和小学去游说,招收到首批20名学生。最初,听说他要办诵读班还得自筹资金购买书籍,老伴儿不理解,年纪大了,生病了要花钱的地方还很多。”“老了更不能虚度光阴,要做点有意义的事情!看他这样坚定,老伴儿也松了口,陪他一起办起了诵读班。

  办诵读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生源,有一年,仅招到3名学生。但华介友不气馁,只要东林书院开一天,就会有家长带孩子来参观,总会有孩子加入我们。哪怕只有一个学生,也要办下去。”22年来,数万名孩子走进这个课堂,既有中国孩子,也有外国孩子。

  和孩子们在一起,我收获的远比付出的多

  和许多老师严肃的形象不同,华介友在孩子们眼中是位老顽童。2小时的诵读课程,华介友设置20分钟大课间,带孩子们到操场看蚂蚁、扔沙包、推铁环,和大家打成一片;有时年龄小的孩子在课堂上坐不住,他就陪他们溜出去玩一阵,累了再回来上课;每当天气晴朗时,他便将课堂搬到古树下、池塘边、长廊里,带孩子们在大自然中感受生活、激发天性、寓教于乐。

  他上课的方式也突出一个字。孩子们来到诵读班的第一课,就是认识东林书院。华介友不是带着大家认识这里的名联石碑,而是先让大家感受古朴石碑与新补刻石碑的区别,再用鼻子嗅一嗅文物上历史的味道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华介友跟孩子们讲起孔子向老子请教的故事……“从这些故事中能感悟很多道理,也启发我们要学会自主思考、懂得提问。华介友说。

  对于东林书院的名联,他也启发孩子们有新的思考。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里的关心有没有更好的词语可替换?孩子们开动脑筋,想出了在心”“用心”“动心”……

  有一回,华介友带孩子们在池塘边诵读,他指着小鱼儿问:池塘里共有几条鱼?有的孩子认真去数,也有的孩子说,有两条,一来一往。华介友十分惊喜,要向孩子们学习,学生不必不如师!

  这些创新的教育理念,来源于华介友70年的从教经历。从无锡师范学校毕业后,他当过无锡市少年之家家长,认真研究少年儿童的兴趣爱好,将快乐教育和个性化发展贯穿始终;上世纪80年代,他在东林小学当思想品德课老师期间,尝试将传统文化、经典故事融入教学,受到了学生们喜爱。

  我上小学时,华老师就是我的老师,我上中学、大学,直到现在参加工作,他依然在当老师。华介友最早一批的学生宋小春说:教书让他一直保持年轻。

  从事教育工作,让我总感觉到自己好像不会变老,和孩子们在一起,我收获的远比付出的多。华介友说。

  做好传帮带,让孩子们有更多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

  华介友常说:生命不息,教育不止。不过,随着年岁渐长,他也开始考虑传帮带。

  他挑选徒弟的眼光很高:没有国学基础的,不行;学问做得好,但脾气急躁、对孩子没耐心的,不行;打着传统文化招牌做生意的,更不行。曾有人想把华介友挖去培训班教书,被华介友直接拒绝。

  2016年,华介友在一次活动中结识了在高校任教的中国哲学博士李素洁。她专业知识扎实,做事又认真,性格也好。华介友邀请她来诵读班做兼职老师。

  当时,华老师已经80多岁了,我被他的精神打动了,答应业余时间来上课。李素洁说,自己只有教大孩子的经验,不知如何教小朋友,在华老师指导下,颇费了一番功夫。

  第一次试讲前,李素洁花了许多心思,制定了详细的教学提纲,但华介友听了一节课,对她摇摇头,孩子们没有笑脸。怎样能让孩子们有笑脸呢?华介友不明说,李素洁在家冥思苦想,设计了许多孩子们喜欢玩的游戏,将诗词加入游戏、舞蹈中,但第二次试讲后,华介友依然摇摇头,得有思考

  华老师对待我们,也像对待孩子一样,他希望我们能在过去授课经验的基础上,加入思考与创新。受到启发,李素洁研发出更多新花样:我来画你来猜,将成语或繁体字画出来,让孩子们看图说话;今天我来当老师,请孩子们自己讲课,有的孩子将《东周列国志》的人物图搬上黑板。李素洁还将她的研究唐调吟诵引入课堂,将经典诗词唱出来,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诵读班需要常学常新。为了让课堂内容更丰富,华介友不仅倡导每个家长都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者、鼓励亲子共读,还从家长中发掘老师。要做好传帮带,让孩子们有更多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华介友说。

  班上有个孩子的家长是东林小学的美术教师,有剪纸特长,华介友将她请来,教孩子们做手工;还有一名学生的奶奶曾在惠山泥人厂工作,也被请来教大家捏泥人、做小动物……课堂上多了更多欢笑声。

  小时候,我在少年宫跟着华老师学书法和绘画,现在,华老师邀请我回来,教孩子们书法。教育的意义在此刻充分显现。在一家企业供职的顾旭旦,利用闲暇时间,每周到东林书院教孩子们书法,我会将这份事业继续传承下去!顾旭旦说。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水岸庄园351号楼1至5层101室4层 电话:010-80698310 邮箱:kjzhyjy@163.com

Copyright © 2020 www.kjzh.org.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科教智慧教育科技研究院
备案编号:京ICP备2021019036号-1 您是第 777364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