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向学 蔚为国用

发布日期:2025年5月13日浏览次数:18次

这是外祖父家屋后的一块大石头,也是他科学之路的启蒙老师近日,在河北省弘扬科学家精神宣讲报告会讲台上,李四光纪念馆名誉馆长、李四光外孙女邹宗平轻抚屏幕上的岩石照片,从一块岩石讲起外祖父李四光从一个好奇少年成长为地质泰斗的人生历程。

时光倒流至1889年,出生于湖北黄冈的李四光,幼名李仲揆。5岁那年,甲午战争的炮火点燃了他造船救国的志向。少年时,他攥着武昌高等小学的报名表,因紧张误将年龄十四填入姓名栏,便灵机一动将之添笔成李四光

15岁时,李四光东渡日本学造船。23岁那年,他发现国内钢铁匮乏致使造船受困,就远赴英国转攻采矿,又因无地质则无矿藏,改学地质。

我小时候,外祖父常说,他虽不是一个才思敏捷的学生,但肯下笨功夫。邹宗平回忆,为将地质学从讲故事变成精准科学,李四光在伯明翰大学硬了物理学和高等数学,并自学德法两门外语。

回望青年李四光的求学之路,其轨迹上写满了家国抉择。

1918年,李四光带着冰川漂砾的未解之谜回国,在北京大学讲堂上撒播地质火种,却始终忘不了家乡的那块大石头。30年后,他回到家乡,用变质岩与冰川运动的证据,解开埋在童年里的那道谜题。

这是他1922年发表的一篇《华北挽近冰川作用的遗迹》文章。邹宗平展示了一张英文文章照片。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李四光带领学生赴太行山东麓等地实习,发现了多处冰川遗迹,由此得出中国拥有第四纪冰川的定论。而后他又经六载寒暑完成《冰期之庐山》一文,指出庐山是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典型地区。正是他的冰蚀痕迹为证,击碎了西方质疑中国东部无冰川的偏见。

在这张只有一位东方脸的照片中,不用介绍就知道哪位是李四光。邹宗平指着屏幕上发黄的大照片说。那是1948年,李四光参加英国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大会的合影。

面对中国贫油论1953年,64岁的李四光在地质图上画出3条新华夏沉降带:他认为中国不仅富油,更应向东部找油。说到这里,邹宗平忽然提高声调。6年后,松辽平原上打出了新中国第一口油井。

他常说,石油就像藏在地下的河流,关键要找到生油与储油的结构。邹宗平讲述找油经验时说,很多人知晓李四光是通过石油。

面对屏幕中泛黄的《中国北部之科》照片,邹宗平说:这些(虫筳)科化石,是煤层定位的指南针。当年在安徽一煤矿枯竭区,他通过一块(虫筳)科化石硬是找到了新煤层。讲述中,邹宗平指向屏幕中苍劲的字迹,他遗物中的这张纸条,主要是说煤炭不能综合利用时,要少烧煤,多用新型能源。

邹宗平最后展示了一张20世纪40年代中国铀矿队带回的第一块铀矿石。正是这块铀矿石以及李四光回国时特意带回的一个放射性探测仪,为中国原子能事业埋下了火种。

晚年的李四光,仍然忙碌着研究地震预报。外祖父在去世前夜,还念叨着地震预报。邹宗平说,作为新中国地质事业的总设计师,李四光始终以战略眼光布局未来。

从武汉大学珞珈山的选址到首支铀矿勘探队的组建,从创作中国第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到在《中国地质学》首页书写西藏高原,李四光每一步都跳动着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的初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水岸庄园351号楼1至5层101室4层 电话:010-80698310 邮箱:kjzhyjy@163.com

Copyright © 2020 www.kjzh.org.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科教智慧教育科技研究院
备案编号:京ICP备2021019036号-1 您是第 643697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