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名 创未来之光

发布日期:2025年4月30日浏览次数:12次

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北1-3展厅内,一场属于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创新交响曲正徐徐奏响。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联合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承办的青春之歌——全国大学生创新成果展429日拉开帷幕。

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家展览”2025年度的首展,此次成果展聚焦科技新星”“青春奉献”“家国情怀三大维度,有百余项成果整齐而列,全景式呈现新时代青年的创新图景。

以青春之力拓展创新边界

青年是创新的重要生力军。一走入展厅,就能感受到当代中国大学生蓬勃的创新活力迎面而来。他们在量子计算、人工智能、高端制造和先进材料等多个前沿科技领域取得瞩目成就。

瞧,展厅一角,一台白灰配色的机器狗——四足机器人立于展台上,身后屏幕循环播放着它稳步前行的画面。这是由浙江大学学生团队研发的云深处绝影系列四足机器人——机身规模不大,却搭载了自主研发的关节、控制系统与领先算法,能够行走、跳跃、转圈、避障,即便在光线不佳的环境里依旧能自主导航及作业。如今,这款机器狗已与国家电网合作,在高压变电站执行无人巡检任务,有效提高检测效率,保障工作人员生命安全。

展厅另一侧,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团队设计的哪吒系列海空跨域无人航行器,凭借其亮眼的黄黑色外观吸引了众人注意。作为全球首个海空一体跨域航行器平台,哪吒就像神话中讲述的一般,上天入海,飞潜合一,在海洋探测、海洋工程建设、海洋资源开发以及国防建设等领域都具有重要价值。据项目负责人吕晨昕介绍,该项目目前已完成核心技术中试落地,有望推进更大规模的试验及应用。

以前总觉得科技离生活很远,现在越来越感到它们就在身边。一位带孩子观展的母亲感慨。观众跟随着导览观展,人群里时不时地发出小声惊呼。这一声声惊呼,是对前沿技术的赞叹,更是对青年蓬勃创新能力的致敬。

以青春之智破解行业之困

青年的创新能力不仅体现在对多个领域边界的开拓,更蕴藏在对行业发展瓶颈的精准突围中。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双碳目标驱动下,新能源汽车产业迅猛发展,退役锂电池的规模化处理成为行业焦点。因此,退役锂电池全量资源循环技术及产业化项目应运而生。华北电力大学学生团队自研技术与设备,实现锂、钴、镍等材料的高效分离。目前,设备综合回收率超98%,并已落地投产,为行业及社会开辟了一条高效的资源再生路径。项目负责人张镇西的展望背后,不仅是看见循环经济价值的敏锐眼光,更是敢想敢干的青年担当。

科技难题需要突破,文化传承也亟须创新助力。由内蒙古大学学生团队研制的复杂文字古籍文献数字化一站式解决方案,集全自动翻页扫描机器人、少数民族文字识别技术及数字化平台于一体,在简化少数民族语言古籍数字化流程的同时,还显著提高了转换准确率。谈到初衷,项目负责人欧日乐克坦言:我是蒙古族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蒙文古籍数字化进程非常慢,而这十分不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所以我想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做些努力。在他和同学们坚持不懈的迭代更新下,千年史诗终从泛黄书页跃入数字云端。

以青春之光照见人间烟火

作为时代进步的先锋力量,中国的大学生们心怀家国,心系人民。他们以知识与爱心为纽带,将创新真正融入民生福祉。

在展厅一隅,一棵橡胶树拔地而起,环绕在树干周围的是小巧的黑色机器,一旁的屏幕上正循环播放着机器在橡胶林中精准作业的画面——这是来自海南大学学生团队的前行智能割胶机。传统割胶必须在凌晨12点进行,胶农非常辛苦,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不愿从事这一行业。项目团队针对传统割胶效率低、从业人员流失严重的痛点,创新设计出柔性固定、螺旋运动与仿形切割三大核心机制,让机器能自动贴合树干,完成深度稳定的割胶作业。据负责人王梓懿介绍,利用这个机器,胶农只需在手机上设定工作时间等信息,即可实现一键割胶,且机器割胶深度的精准性还能显著提升割胶效率。机器的电池每次充电可持续使用约3个月,不伤树、低维护,为海南橡胶产业注入新活力。

创新的不仅仅是技术,还有观念。转过一个弯,憨兜小屋的展示台上,整齐排列着手工捏制的哪吒”“敖丙摆件,旁边还有形状各异的杯子和碗,最底下还摆放着几块晶莹剔透的手工皂——这些都是憨兜小屋助力的乡村残疾人及其家庭一同制作的公益文创产品。来自厦门大学学生团队的憨兜小屋项目为乡村残疾人搭建起立体就业网络。通过提供14种家庭资产建设方案与24项就业选择,团队已培育出10个残疾人就业品牌。展台上各式各样文创产品和农业产品的背后,是憨兜小屋2000人次的帮扶成果,青春的温暖在人们心中荡漾。

大学生是青春最生动的注脚,他们正用激情与梦想诠释着年轻的力量,用创新与奋斗书写时代的篇章。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水岸庄园351号楼1至5层101室4层 电话:010-80698310 邮箱:kjzhyjy@163.com

Copyright © 2020 www.kjzh.org.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科教智慧教育科技研究院
备案编号:京ICP备2021019036号-1 您是第 625900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