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何以为大

发布日期:2025年4月23日浏览次数:18次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面对新要求,要与时俱进地开展大思政课建设,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深入理解并切实解决好大思政课何以为大、何以善用等根本问题。

大思政课何以为大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大思政课是实现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的系统工程。大思政课既有传统思政课的一般特性与要求,又需要在其内涵与外延上深化拓展。

大格局大思政课建设的基础。思政课承载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任务,其目标在于铸魂育人,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塑造具有大格局的时代新人。这种教育目标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和社会价值,是思政课之的首要体现。

大先生大思政课建设的核心。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高校辅导员以及行业专家等共同构成了大思政课大先生,凝聚培根铸魂的育人合力。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高校思政课大先生职业素养的应然追求,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层引领与价值支撑。

大平台大思政课建设的载体。人工智能、5G网络、大数据、虚拟仿真等数字技术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平台载体,能够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跨时空教学场景智能互动、教育成效数字化闭环管理评估等。这类数字化学习平台的运用,不仅能丰富思政教育形式,更好开展思想育人、文化育人等活动,还可以满足学生精神文化需求,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智能化。

大作为大思政课建设的目标。思政课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近年来,思政课建设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搭建实践平台、吸纳社会人才等方式不断拓展教育空间,更加紧密地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提高了针对性和实效性。

大思政课如何做

当今时代,数字技术作为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大思政课建设应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的链接作用,有效整合校内外育人资源,形成以新技术双向赋能的大思政课变革枢纽,实现以

小支点撬动大课堂,实现思政育人全员化。小支点即打造各具特色的微小模块,如利用微视频、微平台、微品牌、微实践等拓展课堂教学主渠道,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融、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相接、学科文化和思政育人相交、理论教育和实践育人相连,增强教学体验感,激发师生全员参与热情。

小端口链接大资源,实现资源供给多样化。小端口即创设富含各种素材的资源库,如智库研究资源库、校外基地资源库、社会实践资源库等。通过全方位整合各类思政育人素材,用理论讲思政、用学术讲思政、用体验讲思政、用实践讲思政,满足不同场景、不同人群需求,让思政课堂更精准更灵活。

小窗口释放大能量,实现受众传播精准化。小窗口就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各类模式,如立体化传播矩阵、即时化反馈交互空间、个性化学习路径等。立体化传播矩阵要以数字思政平台为中心,相应平台分别组成视频矩阵、文字矩阵和图片矩阵,形成一体三翼传播格局。即时化反馈交互空间要通过每日学情分析,调整推送策略并同步打造交互空间,强化信息交流,也为后期算法推荐奠定数据基础。个性化学习路径则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平台从要什么推什么缺什么推什么跃迁,有助于完善学生知识图谱。

大思政课何以善用

高校要在善用上出实招、求实效,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运用青年话语体系,推出符合学生期待、赢得学生喜爱的课程内容,让大思政课”“起来。

要立足的学情,精准描绘学生画像。大思政课建设只有明晰学生想什么,才能设计出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内容,实现精准育人。因此,要建立健全线上线下双线并行的师生互通机制,辅之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实时收集、分析大学生动态学习数据,让学情直观可视。基于此描绘出学生画像,建立起学情雷达图,制定更精准的特色化育人方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要立足的历史,巧妙用好鲜活素材。中华民族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独树一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大思政课建设要善于从历史和时代中汲取经验智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挖掘贴近学生的生动案例,坚定历史底气,讲好中国故事,讲清中国优势,讲透中国理论。

要立足的技术,聚焦内容形式创新。数字技术的全面融合和颠覆性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大思政课建设要将理论学习与学生社会实践深度融合,在实践中讲思政,并善于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数字化创作,创新思政教育的内容与展现形式,通过数智平台打破单向度灌输、传播瓶颈,实现双向互动、多元化传播、跨时空育人,把理论讲到学生头脑里,讲到学生心里,让广大青年学生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水岸庄园351号楼1至5层101室4层 电话:010-80698310 邮箱:kjzhyjy@163.com

Copyright © 2020 www.kjzh.org.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科教智慧教育科技研究院
备案编号:京ICP备2021019036号-1 您是第 627458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