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懋征:以爱育爱 以慧启慧

发布日期:2025年4月8日浏览次数:27次

【人民需要这样的教育家

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校园里,矗立着一尊雕像。清癯的面庞、慈爱的目光,周身仿佛散发出爱的光芒。来来往往的师生总会向她投来崇敬的目光,新入校的学生会聚集在她身前,聆听那关于教育和爱的故事……

她,便是全国首批特级教师之一、爱的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国宝级教师的霍懋征。

从数学教师、语文教师到班主任、副校长,直至2010年以88岁高龄辞世,她把人生最好的时光都献给了校园,献给了心心念念的孩子们。

在她去世后10天,教育部下发《关于教育系统向霍懋征同志学习的通知》,其中这样写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霍懋征同志教育思想的精髓,是她教育的动力和源泉,是她追求的目标和境界,也是她一生的座右铭……”

一个字,贯穿她的一生,也是她执着于教育的原动力。

1943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数理系毕业的霍懋征,收到留校任教的邀请。而她却婉拒了,做出自己早已想好的选择:当小学老师!

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的年代,一个大学毕业生去当小学教师,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可谁也劝不动霍懋征。

我爱孩子。我的母亲是一位中学教员,我从小就被她和学生之间那种情谊所感染。万丈高楼平地起,小学是打基础的,是启蒙教育,我愿意去做打基础的工作。当小学老师最光荣!她的心声,炽烈而真挚。

就这样,她来到北京实验二小(当时为北师大第二附属小学)任教。这一教,就是60年。

在霍懋征眼里,从来没有好孩子坏孩子、先进生后进生之分,只有内向外向之别。她始终认为,自己的学生人人都是材,人人都成才,也常常把更多的爱倾注在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

有个叫何永山的学生,因父母疏于管教,无心向学、顽皮好动,留了两次级,哪个老师都不愿要他。一次,他又闯了祸,校长一气之下,想把他送去工读学校。

霍懋征得知后,立即跑去找校长:孩子交给我吧!

你带的是优秀班集体,他去了影响全班荣誉,那可不行!校长连连摇头。

我能把他教好。在霍懋征坚持下,校长同意了。

为了保护何永山幼小的心灵,她与全班同学约法三章:不轻视他,不提他过去的事,不揭他的短;为了激发他的积极性,她委任他为清扫小组组长,带着同学们打扫校园卫生,还时常表扬他工作认真,效果好;得知他没钱在学校吃食堂,她就自掏腰包给他在食堂包了饭,还让他当饭长,负责给大家领饭、分饭……渐渐地,何永山找回了自信,成绩稳稳往上走,也有了很多好朋友。

多年后,已经是一位资深技术员的他,专程找到霍懋征,喊出了一直压在心里的那句话:娘啊,我的亲娘……”

用爱心温暖每一位学生,霍懋征做到了。

60年里,她从未体罚过一个学生,没向一个家长告过状,没丢下过一位学生,她激励每一个学生上进,赏识每一个学生不同方面的才华,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期待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她一次次这样说:当孩子们成长起来,都能为国家作贡献时,你就是最幸福的人。

因为爱,她殚精竭虑,让课堂活泼有趣。

儿童喜欢听故事、学儿歌,她就用破谜语的方式教孩子启智识字。

比如,教孩子们学习聪明一词,她先出了一个谜语让大家猜——

每人身上有四件宝: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东一片,西一片,隔座山头不见面;红门楼,白门槛,里边坐着个嘻嘻孩儿;小白孩,住高楼,看不见,摸不着,他要一出来可不得了。

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讨论着,小手一次次举起来,终于猜中了答案:分别是眼睛、耳朵、嘴巴、脑子。

她笑着夸赞,写下板书:一个耳朵竖起来,两只眼睛瞪起来,一个小嘴张起来,再加一颗心,组合起来就是字。同学们呀,这四件宝只用一次可不行,得日日用、月月用,日月为,人就聪明啦。循循善诱的话语,深深烙印进孩子们心里。在霍懋征眼里,课堂教学只是一方面,更广阔的天地在教室之外。每年春天,她都会带着孩子们走进大自然,去寻找春天:什么树先发芽?什么树先开花?什么虫子先出窝?……仔细观察后,孩子们写下自然日记,制作标本、搭建自然角、讨论植物种类、研究小动物生长变化,在快乐体验中变成了一个个小生物学家”“小博士

爬攀登架、坐跷跷板、滑滑梯,自己动手做小玩具……霍懋征鼓励学生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玩,让学校、学习在学生心中成了好玩、有意思的代名词。

于是,孩子们活泼泼全面成长——

在食堂吃完饭,他们帮着食堂阿姨擦桌子、收笸箩、倒垃圾;劳动课上,跟着老师学习补袜子,回家后承包了全家人的这项活计;讲卫生,他们懂得保持个人整洁、环境清洁;论操守,他们努力做到明辨是非曲直、遵守公序良俗……

多年后,很多学生回顾自己的成长,都会由衷地说一句:霍老师给我们的底子打得好!

心头燃烧的爱,给了霍懋征不断探索创新、推动教育改革的勇气。

刚到实验二小时,她教的是老本行”——数学,讲起课来深入浅出、举一反三,可谓得心应手;后来,她又担纲语文老师,摸索出独具一格的讲读法,以为主,以为辅,从学生实际出发逐步引导,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一改当时照本宣科的教学旧习。

面对当时课外作业成山的风气,她发出呼吁: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把课外时间还给孩子。她的语文课几乎不留作业,全靠课上精讲多练,剩下的时间交给学生自己安排,比如大量阅读、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总之,做他们喜欢的、有益的事。

有学生回忆:别的老师用四五节课教一篇课文,她用两三节就讲完了,但讲得生动精彩,让人回味无穷!按教材,我们一学期能学二三十篇课文,霍老师给我们推荐更多佳作,一学期能阅读八九十篇,对文学的兴趣就这样被点燃了。

1981年北京市毕业生统考中,霍懋征带的班级成绩斐然,引发轰动:语文总平均分达98.7分,全班46个学生中,44人的作文被评为一类文!

霍懋征的语文教改实验成功了,她倡导的数量要多,质量要高,速度要快,负担要轻的教改方针不胫而走,深刻影响着一届又一届教师。

今天,依旧有很多人翻阅她的著作、回味她的故事,从这位小学教师的为人为学为师中,感受大先生的襟怀与智慧。她留下的,是以爱育爱、以慧启慧、爱慧交融的师者情怀,更是对无数后来人的殷殷嘱托、深深期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水岸庄园351号楼1至5层101室4层 电话:010-80698310 邮箱:kjzhyjy@163.com

Copyright © 2020 www.kjzh.org.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科教智慧教育科技研究院
备案编号:京ICP备2021019036号-1 您是第 634878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