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才“架梯” 为科研“松绑”

发布日期:2025年3月25日浏览次数:34次

如果不是攀登项目雪中送炭,我目前的研究可能无法开展。”323日,江苏省物理科学研究中心科研人员、南京大学教授杜灵杰说起微观量子结构探测项目,不禁感慨万千。

2023年,江苏实施“1820”基础研究策源行动,即在基础研究领域布局18项主要任务,出台20条支持政策。新设的江苏省物理、应用数学、合成生物三大基础科学中心(以下简称三大中心)作为江苏基础研究改革试验田,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

在三大中心,像杜灵杰这样尚未承担过重点科研项目的科研人员,也拥有申请基础研究拔尖人才项目的机会。中心确立研究方向后,科学家可以自主确定选题,科研直接经费支出不受具体科目比例和金额的限制。同时,科研活动也打破行政边界,实现了不同学校、学院、学科团队的跨界组合,协同开展科研攻关。

改革风正劲,创新潮更涌。一系列创新务实之举,为江苏基础研究注入新动能。

开辟青年拔尖人才专属赛道

去年3月,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杜灵杰和团队沉潜”5年的研究成果——在世界上首次观察到引力子激发。这是自引力子概念被提出以来,首次在实验中发现具有引力子特征的准粒子。

杜灵杰倍感欣慰的同时,也陷入焦虑:项目经费只剩下十几万元,后续研究面临困境。

正当他一筹莫展时,2024年度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启动。其中的攀登项目为青年拔尖人才开辟了专属赛道,重点支持探索最前沿的科学问题。不仅如此,三大中心还享有单列申报指标。经物理中心推荐,杜灵杰获得300万元资助,解了燃眉之急。

过去,通常情况下,攀登项目的申请者,须具备承担过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项目的经历。但三大中心打破常规,为此前未承担过相关项目的杜灵杰亮起绿灯。

今年,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有了进一步创新,首增探索非共识项目筛选机制,原则上被推荐人不超过35周岁。同时,物理中心和应用数学中心申报省杰出青年和省优秀青年项目的名额,不再设限。

青年科研人员潜力巨大,但在成长早期,往往是最需要获得资助的。江苏省科技厅基础研究处处长郦雅芳说,这些举措,就是为年轻人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如何给基础研究人员长期稳定支持,江苏省也在持续加码探索。自2024年起,江苏省杰出青年和优秀青年项目的数量均达到100项,较2022年翻了一番;省杰出青年项目的资助金额也从每项150万元增加到180万元。

赋予科研探索更多自主权

最近,应用数学中心领衔科学家之一、东南大学首席教授曹进德正带领团队开展前沿研究。他们一边围绕运筹控制论、微分方程等数学科学理论自主探索,一边致力于从源头解决交通等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在该中心的五大研究方向中,他主要牵头大规模复杂优化理论方面的研究。

目前,常见的研究模式是项目获得立项后,科研人员再围绕项目目标去展开研究。应用数学中心执行主任、东南大学数学学院院长虞文武介绍,在应用数学中心,这一模式被打破——研究方向确定后,科研人员可围绕这些方向自主探索,不再有具体项目的局限。

科研选题的实施也并非天马行空,中心每年会组织外审专家一起进行研究评议。虞文武说,评议标准不是看发表了几篇论文、写了多少代码,而是看研究进展是否有序推进并能产出原创性、引领性的成果。

了解到,三大中心在科研任务选题、队伍建设、项目实施以及经费使用管理等方面,享有充分自主权。首席科学家负责中心的科研组织工作,牵头开展研究方向选择、具体任务凝练等工作。

物理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马余强认为:项目负责人可以自主决定研究选题,享有充分自主权,这对集中攻关基础前沿问题很有意义。

在释放科研人员创新活力的同时,三大中心也采取灵活的综合预算管理机制。预算中的直接经费支出不设具体科目比例和金额限制,项目负责人可根据科研活动实际需要,自主调整全部科目的经费支出。

东南大学数学学院教授许文盈等3名青年教师,去年获得应用数学中心50万至100万元人才专项经费。现在我不用再单独编制项目预算,而是根据实际需求支出设备费、差旅费、劳务费、学术交流费,节省了不少精力,可以专心做研究。许文盈说。

加强有组织协同攻关

物理+人工智能”“物理+新能源”“数学+通信”“合成生物+人工智能”……在三大中心,传统的学科孤岛被打破,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成为新的科研范式。

物理中心执行主任王伯根介绍,该中心打破学院壁垒,围绕拓扑理论”“拓扑材料”“拓扑器件及应用三大方向,由南京大学具有学科优势的物理学院同现代工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开展协同攻关。这种跨学院的合作模式,为解决复杂科学问题提供了强大合力。

在应用数学中心,来自东南大学通信、网络安全、电子、医学、制药等约10个学科的科研团队经常汇聚一堂,寻找交叉融合的合作点。跨学科研究不仅拓展了数学的应用边界,也为相关产业提供了理论支撑。

合成生物中心则由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应汉杰、黄和、陈坚领衔,依托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南大学共建。中心引入了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等顶尖学者,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融合研究,并推行赛马制,激励科研人员探索不同技术路线。

在寻找基础研究与产业需求的结合点上,各中心也在不断探索新模式。作为合成生物中心的建设单位之一,南京师范大学在常州建立合成生物产业研究院。黄和表示研究院不仅能够转化中心的基础研究成果,还能将产业界的实际难题反馈给中心的科研团队进行攻关。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科技支出向基础研究倾斜”“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

江苏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徐光辉表示:我们将把握大科学时代科研范式变革、学科交叉融合趋势,对标国际领先,推动三大基础科学中心能级跃升,强化面向重大科学问题的协同攻关,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努力营造开放、合作、竞争、包容的一流学术生态,根植01’原创力策源力,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支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水岸庄园351号楼1至5层101室4层 电话:010-80698310 邮箱:kjzhyjy@163.com

Copyright © 2020 www.kjzh.org.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科教智慧教育科技研究院
备案编号:京ICP备2021019036号-1 您是第 635223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