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作帆传文化 技能为翼育巧匠

发布日期:2025年3月21日浏览次数:40次
mso-bidi-font-family:'Calibri Light';font-size:15.0000pt;mso-font-kerning:1.0000pt;">

近期,AI重塑劳动力市场成为网络热议话题。在谢永华看来,AI的到来是挑战,更是机遇。目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正在牵头编写人工智能职教出海双语教材,计划于今年下半年全球发行。

,

今天下午,我在TikTok上成功卖出一单潮玩产品!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学生胡斯娜兴奋地说。近期,她正在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参加电商谷中文+跨境电子商务职业技能培训班。

此次来华短期访学,让胡斯娜对职业教育有了新看法:中国学生并非只面对书本和考试,还会直接体验未来岗位工作,从中获得经验和信心。这正应了马来谚语:若为求知,远如中国亦必至。

像这样的案例,是中国职业院校面向海外开展中文+职业技能教育的生动注脚。通过政行企校协同发力,中国职业院校一方面积极引进来,吸纳培养留学生、开展各类国际交流活动;另一方面高质量走出去,在海外合作办学,打造了鲁班工坊、中文工坊、现代工匠学院等一批国际教育品牌。

中文+职业技能模式,不仅帮助外国学习者提升就业竞争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也为深化国际产业合作、推动产教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撑。

学习汉语 打开更广阔世界

“jiǎogāng”“gāngjuǎnchǐ”……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的汉语入门课上,来自柬埔寨、马来西亚的国际学生正在学习中文术语的发音和字形。

面对零中文基础的国际学生,在课程初级阶段,教师会借助英语和图片,并通过场景模拟、开展游戏比拼等方式,讲解中文常用词句。随着学生中文听说读写四项能力均衡提升,专业技能课逐步过渡到全中文教学。

除了汉语教学,国际中文教育还强调让学习者深度体验和感知中国文化的魅力。

我对中国的人文历史很感兴趣,实地参访明城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去年10月,美国贝茨技术学院学生马拉凯参加了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主办的中美职教青年研习营。活动中,来自中美两国职业院校的42名师生,还一同参观非遗云锦工作室,体验了陶艺和中国书画。类似这样的国际青年交流项目,该校每年都会与美国、东盟、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合作开展。

味蕾的共鸣往往能轻易跨越国界,拉近不同文明间的距离。

伊尹学堂,啤酒鱼、柠檬鸭、广西人三月三必吃的五色糯米饭、薄如蝉翼的横县鱼生,还有作为中餐王牌手艺的中式面点,都是外国学员必学的特色菜肴。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学院副院长黄荣媚说。

大厨云集、美食荟萃的伊尹学堂,得名于中国商朝烹饪始祖伊尹,由学校依托烹调工艺与营养优势特色专业,与希尔顿酒店等企业联手打造。它不仅是一处生动的中文+职业技能课堂,更是传承中华烹饪技艺、传播中华美食文化的国际交流平台。

伊尹学堂学员多是拥有一定基础的外国厨师。对他们来说,最难把握也最为欣赏的不是刀工等具体技法,而是中餐火候、味道调配和摆盘艺术。为此,伊尹课堂开展标准化教学,将中国菜谱里的少许精确到克,适时修改为分秒,一招一式详细传授,还向学员们赠送了制作横县大粽和月饼的模具。

2017年,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先后在泰国清迈远东大学、马来西亚精英大学、马来西亚成功礼待大学等多所高校挂牌成立伊尹学堂中华民族美食文化传播与技艺传承基地,累计培训东盟国家青少年学员500人次。学校拍摄制作的中英双语版桂菜与二十四节气中医养生宣传片,伊尹学堂在线播放超1000万次。

而在山东,淄博职业学院打造了一体两翼留学生课程体系,以专业技能课程为主体,以语言和文化体验课程为辅助。中国文化概要课程、《中国国情》活页式教材以及《齐国历史故事》《班墨文化简明读本》多语种读物等学习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深受留学生好评。

只有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和国情,学生才能真正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从而在国际化职业环境中更具竞争力。该校国际学院副院长王雅菲说,学校还注重将班墨文化理念融入育人体系,强调匠圣鲁班的工匠精神和中华科圣墨子的知行合一,借此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文化素养。

2024年,淄博职业学院惊喜迎来留二代,这件事见证了一份跨越时间的信任和中非友谊——十几年前,一个中文名叫爱和平的喀麦隆学生来到这里学习,不仅学会一口流利汉语,还爱上了中国文化。回国后,他将所学用于工作生活,积极推动中喀文化交流。10余年后,已为人父的爱和平,将一双儿女送来学习汉语。他说:我对母校感情很深,这里的教学质量让我放心。希望我的孩子也能通过学习汉语打开更广阔的世界。

实践型课堂 学生毕业即上岗

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优化升级的进程中,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已成为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的核心抓手。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谢永华表示:我们推广中文+职业技能、开展境外学历教育的主要初衷,是服务已经走出国门的境外中资企业,为其培养本土化人才。

在教随产出、校企同行的道路上,2023年,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与柬埔寨柬华理事总会合作,建成中国职业教育第一所海外应用技术大学——柬华应用科技大学。该校基于对国际产能合作及海外中资企业用人需求,开设网络工程技术等10个本科专业,开发网络工程技术、智慧仓储等定制化课程。学生以中文为主要语言学习中国技术技能,达到毕业条件后,可同时获得中、柬两国的本科学历和学位证书。

谢永华说,柬华应用科技大学的教学环节做到了岗课融通,会根据行业动态和岗位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企业则为院校提供相应实验设备、实训场地与实习岗位,以此确保学生掌握实操技能,毕业后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企业还会派遣工程师到校,辅助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实施及教学培训。

一次,现代物流管理这门课请来一位来自知名企业的客座教授。他带来多个真实物流项目案例,通过大量数据、图表和视频,展示物流供应链流程、成本控制和自动化技术应用。学生纷纷反馈说,这样的授课贴合实际、直观易懂。

打通书本和岗位之间的壁垒,还要靠实战型课堂,让学生学以致用。

本文开篇提到的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电商谷项目,旨在通过培养会中文、懂电商的新商科人才,推动中国电子商务产业向东盟国家推广。其中文+跨境电子商务职业技能培训班,不仅教授全球电商战略、新媒体运营、商务数据分析、人工智能与跨境店铺管理等课程,每天还组织学员运营TikTokShoppee11个海外电商平台直播间,面向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东盟国家售卖潮玩。从撰写文案到出镜口播,销售全环节都由学员独立完成。

据介绍,电商谷泰国清迈中心和南宁分中心,已与泰国100多所职业院校建立合作,开展标准共建、职业技能培训、创新创业训练营、创新创业比赛等活动。清迈中心累计培训泰北地区中小企业人员超5000人次,为3家企业创收超500万泰铢。

在国内外政行企校多方协同下,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实现四链融通。学生在国际上的职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并且能以工作创新反哺产业实践。黄荣媚总结道。

课堂之外,中文+职业技能赛事能够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是检验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淄博职业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际赛事。该校留学生屡创佳绩,曾获上海合作组织国家职业技能大赛艺术设计与绘画项目银奖、丝路工匠国际技能大赛烹饪(西餐)项目二等奖等。

对于毕业年级学生,学院同样高度重视,通过一对一个性化辅导、安排企业参访实习、组织校友分享会等方式,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助力他们顺利迈向职场。

从语言、文化到技能,从学业、实践到就业,国际化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切实为来华留学生与海外学子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几年前,伊朗小伙马吉德在该校中文歌曲大赛中一展歌喉,一曲动听的《在水一方》赢得台下热烈掌声。回国后,他凭借汉语交流能力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成功入职一家向往已久的头部石油公司,负责对接中国业务,多年来始终与中国合作伙伴保持密切往来。他由衷感叹,在中国的学习经历不仅改变了他的职业轨迹,也让他为中伊经贸合作贡献了力量。

输出课程教材 培养本土师资

国务院2019年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构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所谓“1+X”“1”代表学历证书,“X”代表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而国际化“1+X”证书,旨在推动职业教育与国际标准接轨。

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技能人才,成熟师资是关键因素。

一方面,有效的国际中文教学和中国文化输出能力是基础。

目前国内已建成19个国际汉语师资培训基地,致力于培养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在淄博职业学院国际汉语师资培训基地,授课团队由来自北京的国际中文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及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学员为各地职校国际中文教师和志愿者。

而在海外,该校分别在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和柬埔寨建立了中国语言文化中心,并派出本校教师在当地培养本土老师。一名塔吉克斯坦学员反馈,授课老师在介绍中国婚庆习俗时,以自己的婚礼视频为例进行展示,他们对此非常感兴趣。王雅菲说。

另一方面,为海外院校教师培训职业技能,助力其打磨教学水平,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202011月,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和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共同建设的全国首家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启动。目前,基地已举办20余场境外师资培训,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国家和地区培养了4000余名本土师资。培训重点提升学员在汉字教学、本土化教学案例开发、中文+职业技能跨专业课程设计,以及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能力,学员满意度高达98%

除了组织培训,该基地还于202312月发布了新丝路中文+职业技能系列双语教材,涵盖机电一体化、汽车服务工程技术、网络工程技术等6个专业的初、中、高三级教学内容,共19册。

教材,是基于对东盟国家15类岗位中文应用场景的实地调研编制而成的。团队中的语言教师和技术专家互相培训、联合研讨,以通俗易懂、难度递进的中文,表述典型工作任务和场景,并辅以英文说明。同时,教材配套有幻灯片课件、音视频、教学示范课视频等数字化教学资源。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瓦萨那·昆皮邦就是一名受益于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电商谷项目的泰国教师。参加两期中文+跨境电子商务职业技能培训班后,她回到泰国,借助中国系统化的职业教育理念,运用所学课纲及中泰合作教材,不断改进自身教学方法。去年,她带领学生在泰国创新创业大赛中创下佳绩。

通过中文+职业技能模式培养国外本土化教师队伍,不仅能够改善该国职业技能教学质量,进一步满足当地产业需求,更能密切国际民间交流、促进中外产业合作。

在服装领域,目前东南亚国家的技术和设备不及中国先进,相关培训也尚未形成学历教育体系。针对这一情况,2018年,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建设衣路工坊项目,利用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优势,服务中国服装产业向缅甸等东盟国家转移的需要。

项目打造的中国缅甸纺织服装现代工匠学院,将中国的设备、软件、教材及教学模式输入缅甸,全方位培训当地教师。课程不仅涵盖了CAD制版、成衣立体裁剪、流水线服装管理等行业工作方法,还包括教案设计、课程实施、跟岗实操等教学环节。

缅方充分认可合作成果,甚至提出希望未来进一步学习中国高效的棉花生产流程,以及服装生产过程中的污水处理方法。

随着时代发展的脚步,职业教育的育人理念需要不断更新,与时俱进。

  • 上一篇: 科研“她力量”代代闪耀 2025-03-20
  • 下一篇: 大学生村医扎根记 2025-03-21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水岸庄园351号楼1至5层101室4层 电话:010-80698310 邮箱:kjzhyjy@163.com

    Copyright © 2020 www.kjzh.org.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科教智慧教育科技研究院
    备案编号:京ICP备2021019036号-1 您是第 635252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