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面向大学生的人工智能“第一课”
发布日期:2025年1月17日浏览次数:144次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推动技能强企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打造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大力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等。
《意见》提出,由企业出岗位、出标准、出师傅,学校出学生、出教师、出教学资源,政府出政策、出服务、出管理,打造以产业链链主企业、行业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为主体,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下同)、培训机构、技能评价机构、就业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共同参与,产业、教学、评价衔接融通的技能生态链。
《意见》支持企业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场地和管理等要素,举办或者联合举办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支持企业依托职业学校、企业培训中心等建设工匠学院。实施“一带一路”技能筑梦行动,服务“走出去”企业加强海外员工技能提升。
《意见》还提出,大力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支持企业参与工学一体化、现场工程师培养,鼓励企业与学校联合,招工招生一体、入企入校同步、企校双师联合、工学交替培养学徒。引导支持企业按需设立学徒岗位,对新招用职工、在岗职工和转岗职工进行学徒培养。可将签订半年以上实习协议的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含技工院校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技师班毕业生)纳入企业新型学徒范围,对毕业后与实习企业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从入职开始按规定予以补贴。“新的大模型不断涌现,课程内容如何持续更新?”“《人工智能导论——文科版》最近上线,教材如何使用?”……1月8日,北京市属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虚拟教研室研讨会在北京邮电大学举行,一线教师讨论热烈。
2024年秋季学期以来,北邮人工智能课程团队精心制作的教材、课件、慕课视频等资源,广泛应用到市属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的通识基础、算法原理等板块。北京市大一新生同上人工智能“第一课”,北邮出品成为教学“母版”。
当前,人工智能已是世界各国的科研热点与竞争高地,正深刻推动教育变革创新。2020年开始,北邮在人工智能学院开设通识课。这5年,课程已从一门课发展到一批课,覆盖群体从一个学院扩展到整个学校再到市属高校,在培养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做出有益探索。
一门前瞻性的通识课
点开链接,上传音频、照片,在老师指导下,北京邮电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大一学生张祺立制作出与自己样貌、声音都很相像的“数字人”。“人工智能导论课为我打开了了解前沿科技的大门。”张祺立说。
2024年9月,北邮首次面向全校各专业3930名大一新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企业代表、专家走进校园,让张祺立这样的文科生也有机会系统学习人工智能。
5年前,北邮人工智能学院为该院大一新生开设必修课——人工智能导论,前瞻性地开启了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探索实践。
“人工智能已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在人工智能学院教授郭军看来,将这门课纳入本科新生必修课程体系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围绕教什么、怎么教,5年来,人工智能导论课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迭代——
教学手段,从编写教材、丛书,录制慕课,到举办论坛、训练营、研讨班,线上线下全覆盖;
课程内容,侧重科普深度学习、大模型、机器人等应用,优化传统人工智能专业知识的篇幅……
课堂上,如何结合实践讲好这门课?“讨论代替灌输,理论融入案例。”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李思说。
“请大家拿出手机,看看下载的应用程序,哪些属于自然语言处理的应用场景?”课堂上,李思引导学生从社会热点、生活实际切入,激发学习兴趣。
北京邮电大学党委书记续梅表示,学校将持续发力,加快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学和管理全过程、各环节,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教师更加创造性地教。强化人工智能与学科交叉融合,从长远看为学生今后成长、职业规划、创就业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
一批服务全市学生的好课
“再来一条”“这个部分换案例”,摄像机前,郭亨表情自然。走进北邮创新楼,人工智能学院特聘研究员郭亨正在录课。
2024年5月,北京市属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课程建设工作启动。北京市教委统筹,北邮牵头,相关高校共同参与。
通识基础、算法原理、前沿拓展、实践实训是通识课的4个部分。然而,高校类型丰富,学生专业背景多元,教学内容如何精准对接学习需求?
“‘接单’以后,我们在课程慕课部分精心设计了3个通用版本,创作了20讲视频。”北京市属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课程建设办公室主任、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孙洪祥说。
“深度学习与大模型”“AI前沿应用”“人工智能的社会角色”……打开资源包,一系列课程映入眼帘。“每一讲都要讲3遍,通过各个学校教务部门收集反馈。”郭亨举例,有艺体类学校提出,增加人工智能用于音乐制作、比赛判罚的案例;有管理学科教师希望,“多讲讲商务、金融领域AI应用,学生很感兴趣。”
“每个模块侧重讲什么,是有整体设计的。但并不是照搬,要结合学校不同情况分层设计。”北京邮电大学教务处处长卞佳丽说,一些学校反馈,引入北邮课程,让教师及时掌握具有参考价值的课程素材和教学方法,提升了教学质量。
“上课前,我把艺体版视频反复学了几遍。这种针对性的系统梳理,解决了很多教学疑惑。”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教师徐沁雪说,北邮课程团队在开课前到多所高校试讲,邀请学生“打分”,收集“难不难”“符不符合学生需求”等反馈。
一项面向社会的教学探索
去年暑假,收到录取通知书时,北邮大一新生还接到一项任务:入学前,线上观看“AI在大前”课程。
“当具身智能日渐成熟,原先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场景,也许会变为现实。”教学视频中,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陈光展示了科幻电影的机器人片段,将“具身智能”概念娓娓道来。
10节课,历数各类应用场景,解读背后数学函数……大一学生万昳萱一天就刷完了全部视频,“深入浅出的讲解揭开了AI的神秘面纱,生动的形式让我对前沿科技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知识导入、兴趣培养、学段衔接是我们的授课定位。”陈光介绍,这门面向青少年的AI科普课上线后,受到社会各界喜爱,一些中小学校也向北邮发出邀请。
“如果机器人不知‘轻重’,大家会和它握手吗?”在北邮附中,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体验北邮团队带来的触觉传感器。“我以后也想研究人工智能。”学生张宇桐说,一堂课下来,大家收获满满。
“除了将前沿的人工智能教育理念和丰富的教育资源直接引入中小学,我们还走进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让各界人士走近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学院党委书记杨洁介绍,目前,“AI在大前”课程影响力不断提升,已上线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在人工智能时代赢得主动,关键靠人才支撑。教育必须主动求变。”北京邮电大学校长徐坤表示,当前,高校深化改革人才培养要紧跟人工智能新进展、深应用,保持通识课教学内容的前沿性。
- 上一篇: 油菜地里的春节“留守人” 2025-01-16
- 下一篇: 倾听青年声音 触摸时代脉搏 2025-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