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专业的鞋”匹配“产业的脚”

发布日期:2023年12月15日浏览次数:75次

“我们专业课的实训项目经常是企业真实的生产任务。”林泳尧是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第一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近期,他和同学接到企业个性化订单后,学校教师邓永健为他们系统讲解理论知识,企业兼职教师吴健豪指导具体操作。他们在“双导师”指导下,绘制图纸、建模、加工等。

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近年来,南海区着力培育壮大“两高四新”现代产业集群,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南海区“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组建区产教联盟,加大力度引入企业、行业力量,优化专业结构、课程内容,不断拓展职业教育服务产业的广度和深度。

转型升级,围绕产业办专业

“新能源汽车风头正劲,我们根据汽车产业发展新趋势,推动学院相关专业转型升级。”南海开放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南海校区)汽车工程学院院长曹翌介绍,学校在“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这一老牌专业课程中,增加了新能源汽车车联网技术等内容。

目前,南海区已有超过1600家工业企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南海区教育局引导区内职业院校,主动对接制造类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人才需求,升级相关传统专业。

这两年,南海区信息技术学校发现,本地多家企业进一步转型升级,在智能化制造领域需要大量技能人才。因此学校今年新增了智能化生产线安装与运营专业,还与广东汇博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共建机器人产业学院,推动智能制造专业群高水平建设,并面向智能制造行业企业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培训。

“我区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预警和退出机制,让区内职业院校‘专业的鞋’匹配‘产业的脚’。”南海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南海区以项目引领、资金支持、检评结合的方式,引导区内职业院校重点建设数字化智能制造、智慧物流、工业机器人等高水平专业群,新增直播电商服务、增材制造技术应用等专业。

如何精准统筹指导全区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南海区教育局组织专家,调研梳理南海“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情况。今年8月,南海区教育局联合发改、科技、经促、人社等部门,成立南海区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评议委员会。今年10月,南海区召开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评议会,由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有针对性地指导各学校优化调整专业设置。

外引内培,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作为全国技术能手、广东中海万泰技术有限公司首席专家,胡建武在生产一线的工作经验丰富。2019年,他被南海区理工职业技术学校聘为模具数控类课程兼职教师。“我把先进的专业技术、加工方法带到课堂上,并根据学生的关注点,介绍企业对员工的技术、工作态度要求。”在胡建武牵线搭桥下,南海理工多次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

近年来,南海区确立了能工巧匠、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双向交流聘用办法,区内中职学校加大力度引入企业兼职教师。据统计,2022年,南海区中职学校引入156名企业兼职教师,较2021年增加40人。

外引、内培两手抓。南海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南海整合区内产教联盟资源,开发优质实践项目,引导职业院校专业教师赴企业实践。为督促更多教师下企业实践,南海区建立了区内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巡查工作机制,组建了区教育局、督学、职业学校巡查工作组。

“上讲台授课前,我先到佛山市科伦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实践学习了3个多月,跟随一线工人学习装配、操作技术。”南海开放大学教师邱宏波说。

为了让校企联合培养更多“工匠之师”,南海区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建17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南海区还通过组建“工匠之师”专家库等举措,引导“双师型”教师帮助企业破解技术难题,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

校企携手,根据行业需求培养人才

5年,南海理工137件学生毕业设计作品被企业选作公司新品,并进行发布、投产。这些作品出自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学生设计的作品还斩获全国中等职业院校服装毕业设计联合发布会最佳工艺奖、优秀作品奖、最佳成衣奖。

“我校每年都会组织各专业部去企业开展调研,根据行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南海理工教务处副主任颜小玉表示,各专业部还邀请企业专家参加职业能力分析会,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南海理工服装部在企业调研中发现,内衣产业需要更高端的复合型技能人才。他们邀请高职院校、内衣企业等专家,共同召开中高企一体化人才培养研讨会,寻求发展机遇。在专家建议下,专业部着力提升学生的3D内衣设计等能力。

南海区多所职业院校还以实际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校企共同优化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等。南海区多所职业院校将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引入课堂,合作开发课程,以企业真实项目为重要依托开展教学改革。

“合作企业提供实战任务、真实项目,我们从中筛选案例,将其转换成适合中职生学习的课程内容。”南海区信息技术学校副校长田中宝说。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水岸庄园351号楼1至5层101室4层 电话:010-80698310 邮箱:kjzhyjy@163.com

Copyright © 2020 www.kjzh.org.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科教智慧教育科技研究院
备案编号:京ICP备2021019036号-1 您是第 225292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