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优计划”:支持“双一流”高校为中小学输送好老师

发布日期:2023年7月28日浏览次数:266次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为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夯实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础,近日,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从2023年起,国家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代表的高水平高校选拔专业成绩优秀且乐教适教的学生作为国优计划研究生,在强化学科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系统学习教师教育模块课程(含参加教育实践),为中小学输送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素养卓越、教学基本功扎实的优秀教师。

国优计划的提出有何背景?国优计划研究生如何选拔与培养?这些学生毕业后从教,又可以得到哪些政策支持?就这些问题采访了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

问:国优计划提出让高水平高校培养高素质中小学教师人才,出于什么考虑?

答:20235月,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强教必先强师。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明确任务。

目前,我国举办师范类专业的院校超过700所,数量众多,但高水平院校特别是高水平综合大学、理工类大学占比不高;师范生培养体量不小,但学科结构和培养层次有待优化。为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师范人才培养结构,着力提升培养质量,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及部属高校意见基础上,教育部印发了《意见》。

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要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的重要任务,先行试点,持续推进。首批试点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30双一流建设高校承担培养任务。每年每校通过推免遴选不少于30名优秀理工科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理学、工学门类研究生或教育硕士,同时面向在读理学、工学门类的研究生进行二次遴选,重点为中小学培养一批研究生层次高素质科学类课程教师。

问:《意见》指出,要选拔专业成绩优秀且乐教适教的学生作为国优计划研究生。选拔的方式有哪些?后续有什么配套的培养方案?

答:国优计划有两种选拔方式:一是推免选拔,具备高校推免资格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向试点高校提出申请,经考查合格可通过推免方式被录取为国优计划研究生,攻读学术学位或专业学位研究生。二是在读研究生二次遴选,试点高校面向非教育类研究生进行二次遴选,结合学生专业课成绩和面试等综合考查学生从教潜质,按照优中选优,严格规范的原则,遴选国优计划研究生。

培养方面,国优计划培养高校通过自主培养或者与师范院校联合培养的方式,为国优计划研究生系统开设教师教育模块课程,包括不少于18学分的教育学、心理学、中小学课程教学、科学技术史等内容,以及不少于8学分的教育实践,强化师范生专业素养培养与教学基本功训练。支持培养高校为推免录取的国优计划研究生设计教师教育先修课程,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指导学生从本科第4年开始学习。鼓励高水平高校面向全体在读学生普遍开设教师教育选修课程,国优计划研究生本科阶段选修教师教育课程所获学分可计入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相关模块课程学分。参加研究生支教团的国优计划研究生,支教实践计入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教育实践学分。

问:国优计划研究生毕业后从教,可以获得哪些政策支持?

答: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政策支持。

一是纳入免试认定。国优计划研究生享受免国家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认定取得中小学教师资格(以下简称免试认定)改革政策。修完规定学分的国优计划研究生可参照教育类研究生免试认定相关规定,按程序申领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书。

二是探索订单培养。探索建立双一流建设高校与优质中小学的订单培养合作关系,支持优质中小学与国优计划研究生签订订单培养协议。订单培养的国优计划研究生毕业后,按协议约定到相关中小学任教。

三是组织专场招聘。各地要将国优计划研究生作为基础教育教师人才,做好引进工作。精心组织中小学到相关双一流建设高校或在当地举办专场招聘会,开辟从教服务绿色通道,支持国优计划研究生与中小学签订就业协议。

四是支持专业发展。国优计划培养高校要建立从教毕业生专业发展跟踪服务机制,持续给予支持,特别是支持从教的国优计划毕业生报考博士研究生,进一步提升专业水平。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及中小学要创造良好条件,支持国优计划研究生创新开展教学,制订五年一周期的专业发展支持计划,通过优先安排参加国家级教师培训、支持管理岗位锻炼等,有计划地帮助国优计划研究生成长为基础教育领军人才,担任中小学校领导人员,引领地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水岸庄园351号楼1至5层101室4层 电话:010-80698310 邮箱:kjzhyjy@163.com

Copyright © 2020 www.kjzh.org.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科教智慧教育科技研究院
备案编号:京ICP备2021019036号-1 您是第 684229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