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公共课,如何提升“含金量”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11日浏览次数:44次

读到硕士二年级,北京高校学生李莘越发觉得,大学公共课似乎处于两极分化的状态。有的课程有意思、有深度,能学到不少新知;但也有一批课程,枯燥乏味、令人昏昏欲睡,去上课更多是为了凑学分。

  这个学年,很多人留意到,压缩总学分成为不少高校学分制改革的新动作。而其中,缩减一批含金量不高的公共课,成为这些高校的共同选择。

  究竟该如何提升公共课程的教学质量,怎样才能让学生愿意上、盼着上、真正从中得到教益?

  公共课为何含金量不高

  发现,李莘的感受并非孤例。现实中,很多学生认为一些公共课水分较大。

  没学到什么”“千篇一律,不记得讲了什么”“上课时都在做自己的事”……在关于公共课的学生采访中,听到了很多这样的回答。

  中部省份某高校学生李桦表示,一些选修类公共课,不少学生在学分。我选修过一门关于电影文化的课程,很多节课在看电影与播放PPT中度过。学到最后,除了多看了一些电影外,收获很少。这样的课堂老师管理也比较宽松,有些同学经常不来。

  问及原因,李桦认为很大程度上是师资配置问题。本来是很有意思的课,但老师明显不是专门研究电影文化的,所以只能靠播放电影学时。至于影片背后的文化,并没有深入讲授。

  其实老师们也很苦恼,公共课常常会陷入身份焦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副研究员薛新龙认为,受限于对课程内容和价值的理解程度,公共课常被误解为与专业无关”“挤占学习时间。这种认知偏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课在大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和受关注度。

  公共课质量不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成因:排课机制。某高校艺术学院一位教师透露,专业课时量饱和后,多数教师不愿再接公共课。结果往往是专业知识陈旧或方向过窄的教师被迫承担

  在天津大学教育学院讲师赵阔看来,含水量高的公共课通常表现出三个典型特征: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式僵化、考核要求宽松。用学生的话说,就是事少分高课堂上,教师照本宣科,沦为‘PPT朗读者;学生或学习其他科目,或放松神游,出现了你讲你的,我玩我的的情况。

  赵阔认为,有些公共课质量不高有三方面原因:教师因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体系缺乏教学动力;学生在优绩主义影响下,将公共课视为刷分工具;而学校常采用的大班授课模式,也在客观上限制了教学创新。

  在长春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徐鑫悦看来,数字时代使学生能便捷获取多样化、多层次知识,对传统教学造成新挑战。如果既有的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将会进一步削弱教师的教学热情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大学公共课的价值并不能以短期的学分或成绩来衡量,其课程体系及内容设计也并非以选拔或竞争为初衷,在升学压力或学业竞争环境下,很容易受到轻视,进而形成价值低估薛新龙补充道。

  以学生为中心 培养完整的人

  为大学生开设公共课,初衷是什么?

  薛新龙表示,公共课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其主要特点有三:一是普遍性,即高校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全面成长的知识要求,面向全校所有系科专业开设的课程,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职业实践课程、体育文化课程等,这类课程不受专业背景限制,能够培养各专业学生通用知识能力,同时拓展其认知边界;二是通识性,与专业课程以纵向视角探索特定学科领域的知识结构不同,公共课体系旨在介绍多学科领域的核心思想和方法论,如哲学、自然科学或艺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世界或社会运行主要规律,体会跨学科知识体系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激发创新;三是规范性,高校公共课具有完整系统的课程体系,教学流程、教材资源及条件保障等相对规范,有助于促进学生塑造健全人格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素养。

  科学合理、层次多样、体系完整的公共课,是为了培养完整的人徐鑫悦说,它通过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科学视野与文化底蕴。

  实际上,优质公共课并不鲜见。

  《超越文化——中西文化概览》,是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李霞开设的一门公共课,每学期一开课就刷屏微信朋友圈,收获好评不断。课程从手抓饭筷子党之争,到聚餐“AA的文化差异,以一场场生动热烈的跨文化讨论不断激发学生思维活力。

  好评如潮,有何秘诀?

  以学生为中心,推动教学从教什么学什么转变。李霞说:我致力于打造目中有人’‘有温度、有强度的课堂,聚焦现实世界真实问题,通过互动式教学活动,带领学生走近真理,解决真实问题,让教学回归真实、有效、可感、可见。

  这一观点得到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徐川的认同。他的公共选修课《顶天立地谈信仰》《〈共产党宣言〉导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论》,同样是学校的秒没课。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每个学生每学期有100意愿值,被大家形象地称为豆子。想要选到心仪的课程,就要投放豆子。抢一般公共课,学生只要花二三十个豆子,可他的课,往往需要“100个豆子全都押上。因此,同学们为了上他的课不断积攒豆子,不少学生到了大三才有机会抢到他的课。

  要想课程受欢迎,必须让学生觉得解渴,有获得感。徐川说,这需要老师在课程内容、教学效果、评价考核等环节紧紧聚焦学生这个主体,用启发互动式教学改变无人响应的照本宣科,用学到的理论解释现实问题,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这样的课堂,正悄然改变各界对公共课含金量不高的刻板印象。在北京大学,双创公选课打破校园围墙,由产业导师与学术导师共同打造无边界课堂;山西大学推出8门通识游学课程,依托地方文化资源,实现走出教室、融入现场的体验式教学……

  提升质量 让课堂成为思想启迪的场域

  已到晚上九点,但南京邮电大学《漫画插画创作》课堂上,学生们依然目光炯炯。他们专业各异——有平常泡在实验室的理工生,也有热爱诗词歌赋的文科生,此刻却围坐在一起,热烈讨论着画面构图与色彩情绪。

  授课老师方仲玮发现,学生对公共课的需求远比想象中强烈。许多工科生内心藏着艺术梦想,公共课为他们开了一扇窗,不仅让不同专业的学生找到了兴趣共鸣,更成为他们校园生活中的一抹亮色

  当优质公共选修课一座难求时,恰恰反映了深层现实:学生并非不需要公共课,而是需要真正有价值的公共课,需要金课

  如何进一步提升公共课教学质量,减少含水量,提高含金量

  薛新龙建议,高校需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根据学科结构特色建立适切的激励评价机制,激发公共课教师积极性与主动性,鼓励他们发挥个人研究特长持续更新课堂内容、优化教学方法,采用更加灵活有效的课堂组织形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高校还应进一步加强公共课知识体系的系统性设计,通过增加跨学科知识关联性与融合度充实授课内容,帮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科交叉融合对于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促进作用。他说。

  赵阔则提出,教师应从知识灌输者转变为思想启迪者,这意味着教师不能仅仅充当教材的传声筒,而应在教学中积极融入个人思考与见解,善于对课本知识进行拓展延伸,将前沿成果、实践案例、学术争鸣同当下的社会现实及学生的生命体验相连接。通过设计课堂讨论、项目式学习等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课堂成为一个探索真理、碰撞思想的场域,尽显教与学之魅力。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也应转变学习观念,摒弃功利心态,认识到公共课拓宽视野、塑造人格的长远价值,变被动完成任务为主动探索求知。只有当学生以主人翁姿态认真对待课程,主动思考、积极互动、完成有质量的作业,才能形成对教师教学改革的正向激励,促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徐鑫悦说。

  教学的关键不是教师讲了多少,而是学生学了多少。好的课堂要让学习过程被看见、被听见,使学生真正在知识、能力与素养上获得成长。只有脑子装着世界,眼睛看着学生,心中抱有热望,教育才会不失焦,课堂方能真正发光。李霞说。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水岸庄园351号楼1至5层101室4层 电话:010-80698310 邮箱:kjzhyjy@163.com

Copyright © 2020 www.kjzh.org.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科教智慧教育科技研究院
备案编号:京ICP备2021019036号-1 您是第 825712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