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抢跑”,不如为孩子悉心“搭桥”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4日浏览次数:15次

新学年又开始了。每到这时,总能感受到不少家长内心的忐忑——孩子即将升入新学段,能跟上节奏吗?会喜欢新环境吗?作为一所拥有15年贯通培养经验的学校,我们也一直在思考:如何真正实现学段间的软衔接,让孩子们不焦虑、有方向,让家长更安心、能放手。

  结合我校在初高衔接方面的实践,我想与大家聊聊贯通二字背后的理性设计与温暖陪伴。

  高一,不只是年级的升高,更是成长的转换键。从初三到高一,看似只是一步之遥,实则有很大的跨越。学业上,知识从具象走向抽象,单靠记忆已远远不够;心理上,孩子面临自我认同的二次构建;学习方式上,被动接收须转向主动探求。这些转变若未得到充分重视,就容易出现陡坡效应,加剧焦虑。

  因此我们认为,贯通培养,不是简单提前学,而是科学适应。它不靠抢跑,而靠搭桥

  第一座桥:情感接入先于知识接入

  每学年开学初,我们并不急于推进教学进度,而是着力帮助学生在集体中找到我属于这里的安心感。比如,我校在高一入学第一周不安排密集授课,而是开展团队融入周。班级志愿者招募、运动会筹备、社团体验集市等活动,让孩子们在具体事务中互动合作。如大中联动空天实验室”“AI+美术实训社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社团等,以比赛资源与专业指导助力学生拓展学科边界;也有学生主导的兴趣赋能型社团,如街舞、中医药膳社、中英文戏剧社等等。有意思的是,那些在课堂上沉默的学生,却可能在航模社调试飞机模型时两眼发光,可能在戏剧社排演中突然打开自己。通过在社团活动中结识同伴、找到归属感,逐步建立校园身份认同,同时深耕特长领域,从兴趣发展为志趣,学生能在增强自我价值感的基础上快速适应新环境新挑战。同时,学科课堂内广泛采用项目式学习与小组合作,既促进深度学习,也潜移默化地强化了团队协作能力。

  第二座桥:方法引导与时间管理并重

  高中学习量大、系统性强,对学生的抽象思维与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学期伊始,我们会通过学长引航微课堂、学科思维画廊漫步、学法指导微讲座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指导支持。

  例如,跟着老师学历史不再是背多分,而是用思维导图梳理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关联,理解历史为何是长出来的;化学、生物学科则强调实验设计背后的逻辑推演——我们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设置这个对照组”“如果换一个变量会怎样,让学生在主动思考、问题解决与实践迁移中增强核心素养。

  我们也引导学生以工具箱思维渐进式适应高中学段更重的学业任务。如我们引导学生以四象限法则区分任务优先级,鼓励组建45人学习小组,用费曼学习法互相讲授知识。我们发现,孩子们能清晰讲出来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周末定期复盘机制,并推广“20分钟预习法,让课堂听讲更有针对性,显著提升效率。针对学生在高一容易掉队的担忧和隐患,鼓励学生善用各类资源,如主动向老师请教,或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等官方优质资源自我提升。

  第三座桥:身心健康是持续学习的基础

  学校特别关注学生的科学作息、情绪劳动与能量管理,为健康生活和持续学习提供支撑、储备能量。除了保证每天运动1小时、建立规律作息外,我们还开设正念涂鸦”“情绪日记等心理沙龙。曾有一位高一学生因成绩波动陷入焦虑,却在参与今日三件小成就记录后逐渐转变——今天解出一道数学题主动安慰了同桌,她重新发现了自我的价值感。

  学校和家长需要清醒地认识到:高中不只是知识的竞技场,更是生命的成长场。

  那么,家长可以做些什么?多年的教育实践让我深感:转段期也是对家长的考验,家长的定力是孩子适应期的稳压器。我们鼓励家长从监督者转变为支持者,比如:提供稳定、安静的家庭环境,减少不必要的干扰;管理好自己的情绪,适度放手,让孩子学会自我负责;用好学校资源,与老师保持开放沟通,不只问成绩,也多聊状态……

  教育是一场长期的、温柔的陪伴。当我们不再急于抢跑,而是耐心搭桥,孩子们反而会走得更稳、更远。每一个顺利转段的背后,不只是方法的胜利,更是信任与时间共同酿造的果实,也终将帮助孩子拥有比分数更为珍贵的人生底蕴。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水岸庄园351号楼1至5层101室4层 电话:010-80698310 邮箱:kjzhyjy@163.com

Copyright © 2020 www.kjzh.org.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科教智慧教育科技研究院
备案编号:京ICP备2021019036号-1 您是第 784318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