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改革的关键是治理结构的重塑

发布日期:2025年4月23日浏览次数:24次

近年来,很多学校在优化作业管理上下功夫,探索出了宝贵的经验。据媒体报道,武汉市陈家墩学校推出班级课后成长全科记录册与班级家长作业举手制两项创新举措,构建作业管理的全链条闭环体系。经过一个多月的实践,学生平均作业时长缩减40%,九成以上中、高年级学生每天晚上能在9时前完成作业。这些数据固然令人欣喜,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学校教育理念和治理结构的转变。

作业本应是课堂的延伸,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起点,服务于学生能力与素养发展。但现实中,它常常有低效重复的问题,成为不少家庭焦虑的源头、亲子冲突的导火索。很多学校的实践表明:作业改革的关键不在量的,而在于设计、管理与反馈的系统优化。

题海战术走向精准导航,是改革的核心突破点。例如,依托课后成长全科记录册,武汉市陈家墩学校要求课后服务前公示作业内容,实行分层布置:A包基础、B包提升、C包拓展,每项标明预估时长,并由学生反馈完成情况。这一举措看似在控时,实则在考验教师对学生学情的把握和教学设计能力,倒逼教师重设计、重教研、重课堂

这一逻辑也体现在作业之外的协同机制中。家长作业举手制允许家长在孩子未完成规定时间内的作业时举手暂停,为学生争取休息。这一制度赋予家庭对学生作业管理的合理参与权。家长不再是执行监督者,而成为节奏调控者。这有利于重建家校之间的信任关系,在共识中形成合力。

作业内容的重构更具深意。当刷题逐步被思维导图”“错题微课”“学生诗集”“数学小报等实践任务替代,作业开始从知识训练转向能力发展。这不仅是形式换皮,更是功能转变。高质量的作业能激发思维、促进表达、引导探究,成为学习的一部分。如此,学生不会因而空虚,也不会因而厌倦。

现实中,在作业管理改革上能够取得明显成效的学校,往往对内部治理结构进行了重塑。从校长的顶层设计,到教导处、教研组的流程保障,再到教师作业设计评比、读书会的专业引领等,背后是既有制度支撑又具实践弹性的机制在起作用。相比之下,有的学校虽有分层作业”“作业公示等做法,却因管理链条不闭合、教师动力不足、反馈机制缺位而流于形式。

教育改革最怕一哄而上、虎头蛇尾,也怕政策到校、动作不到人。如今,家长对作业改革的期待更趋理性——不再满足于作业少,而更关注值不值得做;不再只看有没有动作,而更在意是否真正落地。武汉市陈家墩学校的经验未必可复制,但它勾勒出一条清晰的路径:从作业撬动课堂、由课堂延伸至家校、借家校合力推动治理优化。改革,不止于制度变化,更在于是否真正愿意打破惯性,为学生全面发展让路。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水岸庄园351号楼1至5层101室4层 电话:010-80698310 邮箱:kjzhyjy@163.com

Copyright © 2020 www.kjzh.org.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科教智慧教育科技研究院
备案编号:京ICP备2021019036号-1 您是第 630333 位访问者